事情发生在输掉一局游戏之后,LOL主播小明剑魔本来正在进行正常的情绪输出
环节,结果被观众质疑了一下“评分不如战绩0-3的”,立马引爆情绪进行了一段话糙理不糙的锐评来抨击评分系统,也就是整段直播画龙点睛的那部分:
评分系统会把人的付出给异化掉,我老爸上班赚钱评分13.0拿了MVP,老妈操持家务评分3.0成了躺赢狗,能这样算吗?
主播的戏剧性表情,为这条梗的传播起到了极强的助推效果,影响力扩散到各个圈层,继而引起各领域几近疯狂的二创,一时被引用为万能模板。
因为这些二创视频往往涉及一些历史或现实事件,近期已经遭遇了无数次的补档、下架、再补档……从中也不难看出,“我爸得了MVP”所输出的核心理念,确实在相当广泛的人群里获得了共鸣 。
所以,评分系统到底有什么毛病,会挑起这样的矛盾?
1
客观来看,游戏热衷于给玩家评分,评分系统又展现出异化玩家的倾向,这事一早就有了。
我们已经聊过不少次早年街机游戏《太空侵略者》如何诞生并改变了游戏业界,不过倒也没有专门提及过,游戏画面最上方那个异常显眼的分数栏,既让玩家得知自己的实时得分,又鼓励玩家冲着最高分(Hi-Score)发起挑战,这实际上深深影响了后世的作品。
结合时代背景考量,早期的游戏作品内容相对匮乏,游戏形式受技术局限较大,而分数系统的引入,一方面十分直白地给与了玩家更多的操作正反馈,另一方面则在有限的玩法框架中提供给玩家无限的目标,进而激发玩家之间的竞争。
这样既强化了游戏的可玩性,又实现了商业价值,鼓励玩家多多投币反复挑战,也难怪评分系统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游戏标配。
于是,评分架设起从游戏通向玩家的桥梁,“分数”恰恰体现出玩家对实现游戏目标的专注程度。分数导向的评分体系成为了衡量玩家游戏收获的主要方式,进而引发对“高分”的狂热追求。
“高分”也成为了玩家关于街机时代的记忆锚点
前些年有部以电玩为题材的青春恋爱喜剧《高分少女》,作品名中的“高分”,是专属女主角的形容词,既对应象征着街机游戏的Hi-Score,又指代其游戏水平之高超。
而动画推动剧情的主要方式,就是作为电玩狂热爱好者的男主角屡屡败于女主角,气愤、不服、羡慕、沮丧、振奋种种情绪反复交织,继而引发一系列事件。虽然是虚拟题材,但也可以感受到“高分”是如何影响到角色的游戏心态乃至社交生活的。
现实中的例子也不缺。7年前,在玩家社区内颇有名气的《大金刚》世界记录保持者Billy Mitchell被质疑作弊后遭到社区除名,分数是否造假成为玩家集体关注的焦点。在这之后,Billy Mitchell与游戏记录社区之间不仅对簿公堂,还展开了相当漫长的舆论拉锯战,直到去年,才以双方达成秘密和解结束。后者恢复了前者的记录,前者则在声明中表示“永不投降”。
这瓜历经6年仍有热度
不论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但双方对待“分数”的这份严肃和固执,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发展到这,“高分”已经事关尊严,上升到荣誉感的层级了。
尽管游戏的玩法机制已然过时,但“高分”依旧牢牢抓住玩家的心理。
2
眼见着“高分”对玩家的影响越来越大,大概到“异化”的程度了,吗?
可惜,还不是时候。原因是随着游戏环境的改变,游戏形式的拓展,以及游戏内容的丰富,游戏满足玩家的方式更多样了,对“高分”的执念还来不及影响到更广泛的玩家,游戏产业已经来到了下一阶段,甚至评分系统本身,都变得不再重要了。
换而言之,格斗游戏的目标是操作角色击败对手赢下战斗,RPG的目标是探索冒险享受故事——当分数不再具备驱动玩家进行游戏的强动力,评分系统的存在与否都遭受到了挑战,更别提什么影响玩家了。
所以我们能看到,诞生在街机上的初代《魂斗罗》,高挂于天穹顶的评分系统还是工工整整的。
等到次年移植FC,成为广大中国玩家最熟悉的“魂斗罗”,评分系统已经成为了隐藏栏目,不再实时显示,仅在每关结尾出现。
分数系统依然存在,只不过换了一种更隐蔽,更关联游戏玩法的方式——不少玩家曾在第三关疯狂打石头刷分,不是为了拿高分,而是因为积分能奖命,尽量帮助自己通关。
这也映射出评分系统的新形态,并非作为游戏的目标,而是成为游戏设计的一环,以工具的形式参与玩家的游戏交互。
不少独立游戏在游戏界面挂上显眼的分数显示,不失为一种简单粗暴的赛博做旧,或许也确实能成为打动怀旧玩家的醍醐味。这是利用了“分数系统”的历史形象来塑造氛围感。
Steam上颇受好评的《SUPER BIT BLASTER XL》,2020年发布
而更多时候,开发者对“分数”的应用还是体现在引导层面。诸如《模拟山羊》等一大类模拟器游戏,常常因为沙盘设计太过自由而失去目的性,评分系统可以指引玩家迅速搞懂游戏的乐趣究竟在哪。至于《合金装备》这类不限制“通关手段”的游戏,评分系统如果打出低分,往往是开发者在向你传达:“你的玩法有点粗暴,别浪费了我精心设计的关卡。”
对评分系统的花式应用,至此还称得上巧妙,直到团队竞技游戏也积极引入评分系统。事实上, “引导”距离“教导”,其实也只剩一层窗户纸而已。进入复杂的人与人之间合作、竞争的领域,“分数”的引导效果在玩家的互相比较之下,很容易就会产生偏差。
从完全理性的角度分析,细化到各项数据的评分指标,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让玩家清晰感知到自己在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又不太够,引导玩家持续地复盘学习,提升游戏水平。
但问题是,正常人都不会抱着完全理性的态度来玩游戏,也不一定乐意接受来自评分系统的审视和评判。
尤其是放到竞争激烈的游戏环境中,原本帮助玩家了解并探索游戏的工具,逐渐反过来对玩家施以压力,甚至影响其游戏行为——随着游戏的日益复杂化,以及玩家喜好与需求的改变,“评分系统”的工具性质也开始变异。
3
这个时候,理所应当是“异化”登场的时机了。
“Alienation”,即异化,本意是陌生化和疏远化,最早应用在哲学领域中,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学术、日常语境,通常用于表示一件事物在发展中不再成为自身,反而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再被对立面反过来支配。
比较常用的例子是,人们赚钱是为了满足身体、精神需求,但钱总没有赚够的时候,人们往往又牺牲身体和精神去赚更多的钱。
代入到游戏行为中,大致可以理解为,本来玩游戏图一乐,结果被游戏给玩了。
而这种对游戏玩家的“异化”,一定程度上源于,随着游戏的复杂化,评分系统无法准确凭借技术和数据判断玩家的具体游戏表现,但这种完全理性的评分系统,在游戏中又实实在在地具备着一定的权威性。当玩家将评分系统当作自我评估并与他人比较的参考时,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游戏体验。
阳明交通大学曾进行过一项主题为《游戏评分系统的设计要素》的研究,研究邀请了共34位资深游戏设计师与硬核玩家参与(所有参与者的游戏经验都超过五年),最终总结出游戏评分设计中应该重点考量的三个维度。
首先是可感知度,像古早的街机游戏,玩家可以看到并随时参考自己的得分,并根据分数调整自身游戏行为,累计的分数能够完全反映玩家的游戏表现。而在沉浸式,强调叙事的多结局游戏中,分数虽然依旧重要,(可以影响结局)但却不会向玩家展示,从而鼓励玩家对角色、故事作出反应而非数字。
总不会有人根据得分选老婆?
其次是可控性,如体育题材的游戏,玩家可以清晰认识到,完成什么样的动作即能得到怎样的评分,这时评分系统就是重要的游戏辅助工具。而部分玩家控制范围有限,随机性质较强的游戏,例如麻将,硬给玩家表现评分就难免招致反感。
最后是游戏目的,即玩家的游戏行为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玩游戏只为了一个赢,那么在那些不以得分判定输赢的游戏中,游戏评分自然影响不大。
结合这三个维度,进入MOBA游戏的评分体系便会发现,普通玩家可感知分数的极限无非就是KDA,其他相对硬性的评分标准,难免与玩家的自我认知产生误差;由于是多人合作竞技,玩家个人所能操纵的资源相对有限,那么因为他人因素影响自身得分无疑显得缺乏信服力;最重要的是,游戏过程中,玩家所追求的大多是推掉水晶获胜,或是战斗、爽,分高或是分低都缺乏实际意义。
于是,赢方不在乎自己的分高,输方因为分低更加愤恨气恼。评分系统的引导性质被削弱,越是强调分数的高低,越是反过来激起玩家的怒气。最终导致了“我爸MVP,我妈躺赢狗?”这样的质问与指责。
但是,如果再大胆设想一番,如果技术真的能够发展到完美契合玩家表现的地步,那么评分系统是否就能够成为舒适又贴心的工具,停止对玩家的异化呢?
好像也不是这样。2023年,计算机科学期刊SN Computer Science刊登过一篇关于“通过分析选手游戏数据预测比赛结果”的论文。简而言之,技术人员通过选取目标玩家→解析其近期对局→递归式追溯相关玩家对局数据的方式,基于2901场LOL单排5V5比赛,获取了29010次选手数据,通过各式回归模型计算选手的综合评分后,再根据每位选手的得分共同构成队伍得分,得分较高的队伍则为预测的获胜队伍,最终预测精度最高的GradB ML模型,准确率高达92.7%。
试想,如果精准到如此程度的评分系统有朝一日被内置于游戏中,队伍匹配完毕的时候,输赢大体上就已经被大数据决定了,那么竞技以及游戏行为本身的一些积极意义似乎又被消解,抽象成为纯粹的转盘抽签——这回不是异化得更严重了?
说到底,“我爸13.0分,我妈3.0分”不对,难道“我爸10.8分,我妈9.2分”就妥帖了?家庭环境中的付出与分享很多时候是不必也不应该量化的,游戏的具体体验也没道理将统治权交给分数统计。
4
游戏的评分系统显而易见正在成为一场开发者与玩家间的微妙博弈。
这其中的悖论在于,开发者越诚恳地希望游戏更有趣,玩家更开心,就可能更用心更细致地设置评分系统,评分系统也就更贴近开发者的思路。那么玩家在进行游戏时,就更容易受限于这套评分体系的计分逻辑,一旦产生超出开发者预料的游戏诉求,则会不可避免地与评分系统产生强烈冲突。
在这个反复磨合的过程中,分数“异化”人成为了常态,双方只好不断沟通、理解、改变,让评分系统尽可能成为工具而非规矩,尽量起到好的效果,避免坏的体验。
好在游戏终归是创意主导的产品,一些聪明的点子也常常能打破常规,让人看到不一样的解法。
2018年发行并收获多个奖项的《陷阵之志》,设定了一个人类操纵各式机甲拯救世界的背景故事,听起来很简陋,事实也确实如此,毕竟游戏的核心乐趣聚焦于棋盘式回合制策略玩法,世界观设定没必要较真。
但即便如此,游戏依然设计了一个评分系统,代表着你在游戏中救出的人数。它不会对你的通关流程造成任何影响,只在虫族攻击建筑削减电力时一并扣除,只不过损失的电力可以恢复,丢失的分数却无法再弥补,因为它象征的是玩家没能救下的人。
我们常说人命不可以用数字计算,但在这样一个充满了计算,经常不得不弃车保帅的游戏中,我反倒从这个与游戏主体玩法几乎无关的数字中,感受到些许奇妙的代入感。
那么,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评分系统真的会把人异化掉么?
答案是肯定的,其实就算脱离游戏的语境,看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公布学校考试成绩,也能感受到“评分”对人的影响之大。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人活在世,面临的异化实在是太多了,游戏可以少玩,可有些事却不得不做。这么看来,游戏可能倒是不太需要担心的那一类了。
全国考研成绩公布
考研成绩在2月24日已经陆续公布啦,还没查分的小伙伴可别错过时间!
查分后,相信大家心里都悬着一块大石头——到底能不能上岸呢?答案的关键就藏在考研分数国家线里!这条线不仅决定着你能否拿到复试的入场券,更关乎你在目标院校落选后,能不能通过调剂成功“上岸”!如此重要的信息,绝对不容小觑!
历年国家线公布时间大揭秘
先带大家回顾一下历年国家线的公布时间:
– 2024年是3月12日公布(星期二)
– 2023年是3月10日公布(星期五)
– 2022年是3月11日公布(星期五)
– 2021年是3月12日公布(星期五)
– 2020年是4月14日公布(星期二)
– 2019年是3月15日公布(星期五)
– 2018年是3月16日公布(星期五)
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往年大多在周二、周五公布。按照这个规律,今年国家线的公布时间很可能是3月11日(周二)、3月14日(周五)或3月18日(周二)。大家一定要设好闹钟,紧盯这个关键时间点,别错过后续的重要安排!
国家线,究竟是什么神秘存在?
国家线的全称是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学硕和专硕是分开划线的哦。它就像是考研的“基础门槛”,也是你有没有调剂资格的重要标准。只有跨过了国家线,才有机会开启调剂之路。要是总分和单科线中有一项没过,很遗憾,复试的大门就暂时对你关闭了。
国家线由总分线和单科线组成,单科又分为大科(试卷分数≥150)和小科(试卷分=100)。要想顺利过线,总分和单科都得超过国家线才行。有些同学总分很高,但某一门单科成绩没达标,同样也是不行的哦。
另外,国家线还按省份分为A区和B区,分数线有所不同。
– 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等21省(市)。
– 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包括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国家线是如何诞生的?
报考人数的“蝴蝶效应”:通常情况下,报考人数减少,竞争压力可能会减小,国家线有下降的趋势。但2024年考研却打破了这个常规认知,当年报考人数减少了36万,可国家线各学科门类基本都在上涨,只有少部分学科持平甚至下降。不过,报考人数激增时,分数肯定会上涨。所以大家还是要做好分数线持平或微小浮动的心理准备。
招生人数的微妙影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变化对国家线影响重大。《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30.17万人,比上年增长4.76%。其中,招收博士生15.33万人,比上年增长10.29%;硕士生114.84万人,比上年增长4.07%。虽然整体在扩招,但博士规模扩张较多,硕士扩招相对有限,所以对分数线难以产生重大影响。
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挥棒”:试题难度直接影响考生的成绩分布。试题难,考生整体分数可能降低,国家线也可能下降;试题简单,国家线则可能上升。近年来,试题难度逐年上升,只有少数年份略有降低,但降幅不大,所以也没有让国家线大幅下降。今年公共课偏难,但别指望国家线会大幅下降哦,浮动大概在1-3分之间,大家还是要尽早根据历年分数线做好规划。
近年国家线汇总,助你精准定位
近年国家线的变化趋势可是预测今年分数线的重要参考。大家一定要关注自己报考专业的分数线动向,提前做好准备。拿到考研成绩后,心里也能有个底。
成绩比较稳的同学,别犹豫,赶紧开始准备复试!复试准备时间短,竞争更激烈,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分数在分数线边缘徘徊的同学,也要多方面查询信息,积极准备复试。分数较低的同学,可以先等等,等三月份分数线公布后再做打算。
最后,祝愿所有考研人都能顺利上岸,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加油加油,胜利就在前方!
用户评论
不知道啊,我一直没太关注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问了学校没有消息!想问问有没有人知道具体的公告或网站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也是等着看结果呢,感觉时间都慢很多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成绩还没出吗?我还以为会在这周公布呢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查到哪里可以查询啊?官方网站应该有吧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2021年的3月考试早就过了好久了吧,现在成绩还这么慢是不是有点问题啊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朋友说说是因为疫情影响考评过程的,所以延误了公布成绩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很快就会公布,我也迫不及待想看看结果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的心已经准备好了迎接各种可能的结果了,哈哈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今年的考试难度还是比较高的,也不知道会怎么样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果成绩出来了肯定要分享一下,一起庆祝一下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听说这次考试特别看重实际操作能力,不知道有没有人练习过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朋友说他报名参加了2023年的考试,希望能拿到好成绩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考完计算机以后感觉整个人都轻松很多,想先好好休息一下再说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听说今年的考试很严格,大家都要好好准备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这次成绩能够让我顺利进入理想的大学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果成绩不好的话,应该怎么办啊?还有补考或者其他机会吗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分数对于我来说太重要了,真的希望能拿到好成绩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现在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技能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所以要认真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