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自考学院

行测60分是不是没希望了 省考行测60分是不是没希望了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行测60分是不是没希望了 省考行测60分是不是没希望了,以及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2.没有把错的题真正学会;

3.没有给自己的失误留有后补的可扣分数。

首先第一个,行测考查的基础知识内容方面放在一边不说,它考察我们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如何兼顾正确率的同时速度还能保持呢?那就是基础夯实,而且学会做题的方法和技巧,多做题,总结经验,我前两次都是基本不看书,想通过做题来学习,大错特错,大家千万不要这样做。

错的题总是随便翻翻书,看下视频,其实根本没有真正学会,我第三次考完又把错题翻了一下,发现每次错的题都是那几种类型,会一直错着,从来没有说下定决心把它真正学会,这个考试也让我明白,什么事越是不会,越要一点一点的把它全部学会、掌握、吸收、变为自己的东西,越怕,它就会成为你做不好某件事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这个很重要,一般备考到第三个环节就要进行这一步了,就是做几套卷,看看跟你预期的分数差多少,然后看哪些错题是可以努努力学会的,常识和个别数量不要选择了!就要把这些题全部学会,比如说你预期要考75分,那么最少到考前得尽量考到80分,因为行测考试时间本来就紧,一紧张怕考试跟平常有误差。

还有一个就是做完题看错题分布,把每个模块错几道都规划好,以后做题都按照这个正确率来做,有几道偏差不用担心,比如说这次考试,判断有几道出的难,没做出来,那可以在资料和言语部分补回来。

这是我四次考试的成绩:

第一次:45.8分

第二次:59.53分

第三次:65分

第四次:75.1分

一、我用过的资料推荐:

1.中公教材:中公教材里试题分析很到位,很好理解,我比较喜欢,我也用过华图的,华图里面内容有点简单,解释的不详细。

2.粉笔980系统班:老师讲的很好理解,特别是一些题型会通过举具体的例子来帮助理解,老师讲话语速也适中。

3.江鸣百技斩:行测高分必备课程,里面全是老师总结的技巧,只要基础掌握好,学起来简单不说,应用起来也很容易上手。

4.粉笔行测5000题和真题卷:真题卷是必须的做的题,多做几遍也不为过,5000题是按模块分开的,我比较喜欢这样刷题,一段时间内只学一种类型的题,学的更快。

2、备考阶段:

来看下我第四次备考的过程吧!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我先跟着粉笔的老师学习基础,这个阶段是为以后刷题做准备,非常重要。老师讲的知识点都很细,我边听边做笔记,不懂的在书上画画,再去反复听这一点,听老师讲两遍基本上就能理解,每个模块里特别难的题型把做题思路写下来,做题不会就翻一下,但是不能一直翻,必须硬性规定自己,翻着做一段时间之后,尝试回想思路,独立做题。

学完一个模块之后,把每个模块的知识点翻书顺一遍,特别陌生的把这个知识点记到小本上,每天早上看着书背,背完一遍,就只看本上的知识点名字,来背,背的时候有点初高中背课文的感觉,越背越熟练,背下来之后发现也不难了。每天晚上看笔记翻书,然后做一些基础题巩固。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我开始做粉笔行测5000题,做做整理下错题,翻翻书和知识点,学习了一段时间,又刷了江鸣百技斩来学习技巧,边听老师讲着,边看之前做错的题,很好理解,又去翻书把题中的基础学一下,再用老师的技巧做起来很简便,刷到之前对我来说是难点的题型,找了点题来结合着技巧做,刚开始做的慢,但是都能一步步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做对,然后就把老师的技巧整理到自己的笔记中,用了两天时间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后面刷题的时候,我整体的正确率提升了很多!

第三阶段:

这个阶段我先做了两套真题,目的就是为了规定下自己对每种题型可以错多少,分数没有达到目标的话,哪些题自己可以学会,两份卷,一个68分,一个70.5分。就取个中位数,69分,离我目标还差六分,加上,高五分,那就是10分,在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中,有几道题我是可以努力学会的,有两三分是因为做题不认真,题目看错,这个在考试中千万不要犯。所以这个阶段,我就又在粉笔app上刷题,看错题,看答案、翻书、总结,二刷技巧课,到后期我做题的速度提升上去了,而且考了75分。

第四阶段:

这个阶段把剩下的真题卷都做了,再整理错题,真题一定要弄会,它和你考试的题不管出题形式还是难以程度都是差不多的。最后又把之前的错题看了一下,又刷了一遍技巧课来熟悉技巧,最后考前做了两套真题卷,分数在78左右,时间上也把握的很好,差不多到达我的期望了。

3、各题型做题技巧:

1.言语理解:

言语理解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逻辑填空和片段阅读分析。

1.逻辑填空需要的是大量的做题积累,因为知识点总结起来就是看搭配,找对应这六个字,但是在做题的实践中会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所以需要大量的刷题积累。

2.片段阅读部分则需要找准关键句(这叫做中心句),一定要把握住文段的主旨,一般要注意的就是宏观大于微观的思路,以及最重要的择优选择,择优思维在言语理解和加强削弱题中非常关键。

做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技巧:

1.主旨归纳类题型解题技巧 主旨观点型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2. 首尾句、关联词语和高频词语

首尾句常是文段的中心句,正确答案常是对此句的转化。

关联词语常能帮生理清文段的结构脉络,提示文段的重点。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关联词语主要有转折、因果、递进、条件、假设、并列六种。

高频词语具有提示文段论述主题的作用,正确答案通常应包含这一内容。

3.主旨观点型题目的解题技巧

(1) 锁定特定字眼找主旨

主旨观点型题目的答案通常具有一定深度,基于此特点,锁定材料或选项中包含特定字眼的句子或选项,便能在最短时间内初步确定答案。这一技巧对于分秒必争的公务员考试而言尤为重要。

此类特定字眼有:“务必”、“亟待”、“应(该)”、“必须”、“需要”、“要”、“最重要的是”等。

(二)依据论述对象找主旨

论述对象指的是文段展开所围绕的中心话题。冗长的文段常会让人理不清头绪,错把次要的信息当作了文段的论述重点,这样在做题时就难免犯错。

(三)通过句子的主语找论述对象

1.主语在句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句子的主语,可以对作者的说明对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2.通过“研究人员”、“科学家”等字眼找论述对象

对于说明性材料,文段一般介绍的是一种新科技、新方法、新发现。因此,国家公务员网专家提醒考生要特别注意“科学家”、“研究人员”这些特殊的权威主体之后的内容,他们的研究成果常是文段论述的对象。

3.表示某一特定含义的概念为论述对象

文段中出现的含有特定意义的概念,通常是文段的要点。尤其当该概念出现在段尾时,往往是文段的论述对象,与文段的主旨有密切关系。

(四)借助论证方法找主旨

主旨观点型题目的材料以议论性文体为主,基于证明观点的需要,作者在行文时会运用到相关的论证方法。分析这些论证方法,可以帮生准确地把握文段的主旨。

1.因果论证法

因果论证法是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的一种论证方法。当文段末尾出现“因此”、“所以”引导的句子时,通常可以考虑此处运用了因果论证法。此时文段的主旨一般可从“因此”、“所以”后的内容中得出。

2.归纳论证法

归纳论证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归纳出事物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当材料中出现以分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时,可考虑此处是运用了归纳论证法。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出所罗列事例的共同特点。

3. 对比论证法

对比论证法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通过比较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后者则重在说明前后的变化。

4. 假设论证法

基于证明观点的需要,有时候作者会在论证过程中提出一些假设,进而指出这个假设情况下出现的不利后果,意为否定这个假设。这种论证方法也可以被用来解题。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关注文段中出现的指示词“如果”,其后常是作者否定的做法,与之相反的做法便是作者提倡的,即为文段的主旨。

4.演绎论证法

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演绎论证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运用这种方法,国家公务员网专家提醒考生要注意与例证法相区分,要看清文段的重点是想借这个普遍性的原理得出一个特殊性的结论,还是由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论证这种普遍性的观点、原理。

(五)体会感情倾向找主旨

公务员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选材常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褒扬什么,贬抑什么,都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一致。根据文段中带有感彩的词句,或者文段的整体叙述风格,可以对作者的写作倾向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这样可以直接排除与作者的情感态度不一致的选项,提高解题效率。

2.数量关系:

学有余力在做,把握住一些常考的题型(比如:溶液,行程,概率,排列组合,工程),在考场上留给数量关系的时间完全看其他四个模块的做题速度。

1. 分析选项整体性,三奇一偶选其偶,三偶一奇选其奇。

2. 选项有升降,最大最小不必看,答案多为中间项;答案排序处在中间的两个中的一个往往是正确的选项。

3. 选项中如果有明显的整百整千的数字,先代入验证,多为正解。

4. 看到题目中存在比例关系,在选项中选择满足该比例中数字整除特性的选项为正解。

5. 一个复杂的数学计算问题,答案中尾数不同,直接应用尾数法解题即可。

6. 极值问题中,问最小在选项中多为第二小的,问最大在选项中多为第二大的(先代入验证)。

3.逻辑推理:

主要分为图形推理,定西判断,类比推理,加强削弱,翻译推理这几个类型题目。1.图形推理也是需要大量的刷题,掌握特征图形和常规考点(近几年格外喜欢考点叠加出题,需要多做题掌握)

定义判断就是找准题干的关键词,然后匹配选项

类比推理掌握经常考的几种关系,多做题定义判断和类比推理完全可以达到百分百的正确率加强削弱和翻译推理需要记下来加强削弱的方法,强弱顺序,以及推理公式,理解比做题更重要。

4.资料分析:

个人觉得资料分析的题目其实真的不难,就是简单的统计,平均数,增长率各种的,只需要细心,记牢公式,然后就是需要刷题,提高速度,能够在考场上达到90+ %的正确率也不足为奇。

行测说难难,说不难也不难,加油吧!希望我的经验可以帮到你们。

行测考不到60,根本考不上国考省级单位公务员,是这样的吗?

有小伙伴问:“听人家说,国考如果报的是省级岗位,行测没有60,压根儿就无法考上,是这样吗?”

是这样的,这里主要涉及分数线的问题,这么多年国考的规律,不管题目简单还是难,中央机关和省级(含副省级)直属机构行测的线一直雷打不动,都是60分;比如:2024年国考题目难度是偏大的,但最终分数线仍然是60分。你甚至可以理解为:对于中央机关和省级(含副省级)直属机构而言,行测60都考不到,在他们眼里是不达标的。

那么这个线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小A参加2024年国考,报的是省级岗位,行测考了58.5,申论考了78.3,总分为136.8,相当好的分数了,但结果,等进面名单公布,岗位最低进面分为125.2,但小A却不在名单里面,为什么呢?

就是这个合格分数线的问题,什么叫合格分数线?①不到这个分数,就压根儿不合格,不满足进面的条件,可以理解为一票否决的——也就是,只要行测不过线,不管总分多高,都是没法进面的;②当然,也不是说过了合格线,就进面,最终岗位进面名单,还是以参加考试的小伙伴排名来确定的。

通过前面的梳理,小伙伴们能理解了,确实存在:如果国考报的是省级岗位,行测没考到60分,那按照往年的合格线,确实是一定考不上的。

那么,是不是只有国考才有合格线呢?其实也不是,很多地方省考,比如:福建、山西、贵州也是有合格线的,只不过省考的合格线划的比较低,比如24贵州的:

用户评论

苏樱凉

60分其实不算太低啊,很多人都比你分数还低呢!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那刺眼的温柔

别 discouraged ,60 分只是第一步,后续还有其他的考试可以弥补。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权诈

看你的主观题表现怎么样了,如果其他部分做得好,60 分的政治就还好。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罪歌

每个岗位的成绩线都不一样,说不定你只要努力一把就能过关!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oО清风挽发oО

好好分析一下错题原因,针对性地练习,下次考试进步就能更快。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折木

心态最重要啊,别被分数吓到,坚持下去还有机会!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北朽暖栀

学习方法很重要,多找一些练习试题,熟悉考试节奏是关键。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相忘

和你们的朋友一起互相督促,互相鼓励就更有动力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丢了爱情i

相信自己,每一次的考试都是一次积累经验的机会!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玩味

60分只是个起点啊,后续努力再冲刺一把!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笑抵千言

别灰心,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种阶段,坚持下去你一定能做到!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颜洛殇

也许需要调整一下学习计划,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比什么都管用。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莫名的青春

多关注一些考试信息,掌握一些备考经验,才能事半功倍。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ok绷遮不住我颓废的伤あ

60 分也不算太失败了,积极想,总会有下次的机会!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纯情小火鸡

保持乐观轻松的心情,冲刺目标更有效率!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万象皆为过客

不要把期望值过低,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努力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莫晨

行测只占一部分的分数,其他的科目你还可以加强练习!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各自安好ぃ

学习就像一场马拉松,坚持到底才能看到胜利的终点!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纸愁肠。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就好。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