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赋分容易变低的学科-3 1 2赋分谁最吃亏,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但假设化学学科同样情况,100分的原始分,就建立不了如此巨大的优势,因为不管群体分数多低,总有10%的人可以上90分,即便他的原始分只有70分,虽然他和你的100分有30分的原始分差距,但只要他超过90%的人,而这样的人永远都有10%,而且还有一定比例的人,可以赋出95分以上的成绩。
理科学霸和学霸之间,有着不同的强项学科。但数学物理英语建立的优势,就是实在的优势,而化学和生物的优势,却有所缩减,学霸之间成绩可以有差距,但排名之间差距却并不大,这就体现在赋分后分差缩减。
但文科却是另一番景象,以政治为例,与语文历史一样,政治学科高分不容易,但考一个及格的分数并不大,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可能都集中于60分至80分之间,原始分相差十分,就已经是很大的差距,如果就此计入总分,单科成绩对总成绩影响并不明显。
但由于分数过于集中,呈现明显的橄榄型分布,按照排名出现的分差,却极有可能明显增加,相差不大的原始分差,却是相差巨大的排名。
虽然都是3+1+2,但由于文理科性质不同,使得理科物理对于成绩影响,大于选修学科,而文科计算原始分的历史,对于成绩的影响,却不如政治。与物化生存在绝对的单科学霸不同,史地政这些文科,有着较大的偶然性与主观性,并没有真正的单科学霸,考试偶然性更大,尤其是赋分后的成绩。
选科面临困难,赋分遭遇质疑:新高考改革在争议中前行
新高考改革自2014年在浙江、上海启动首轮以来,全国各地分阶段分地域稳步推进中。2017年,京津鲁琼作为第二批试点省市开始高考综合改革,并在2020年迎来了首批“3+3”新高考考生。2019年,广东、江苏、河北、重庆、辽宁、福建、湖南、湖北8省份作为第三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市,采用了“3+1+2”方案,在2021年也将迎来新高考“首秀”。
此轮高考改革以生为本,从尊重学生兴趣、特长角度出发,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然而,在今年第二批试点省市的高考中,赋分选科引起一些争议和困惑。第三批8省份高考方案增加的“1”(物理或历史为必选科目),又产生重回文理分科老路、限制考生选择权的质疑。新一轮高考改革伴随着争议持续推进,应该如何坚守改革初衷,保证公平兼顾科学?
1
分省分阶段试点,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权
在此轮高考改革方案中,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语数外3科是必考科目,而另外3科选考科目由学生自己选择。在首批改革试点地区,上海是6个科目中任选3科,浙江则是7选3,这就分别给了学生20种和35种选择组合,体现了尊重学生选择性,尊重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改革取向。
第二批改革试点省市沿用了上海6选3的选科方案,即“3+3”模式,第一个“3”是语数外3科作为高考统考科目,第二个“3”是从物化生史地政6科中任选3科作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的高考选考科目,以等级赋分的方式计入总分。
以北京为例,“3+3”模式分为统一高考与等级性考试两类科目。2020年高考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每科满分150分;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考生自主选择3门。根据“折算赋分方案”,等级性考试成绩由高到低分为A、B、C、D、E共5等,其中A等占考生比例的15%,B等占40%,C等占30%,D等占14%,E等不超过1%。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北京2020年应届高考生小詹表示,新高考模式丰富了学科选择,一定意义上能够减轻应考压力,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传统文科或传统理科的学科组合,自主选择等级性考试科目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更有益处。
第三批改革试点8省市在第二批“3+3”的基础上做了调整,采用了“3+1+2”的模式,规定了选考科目中必须有物理或历史当中的一科,另外两科在余下的科目中任选,这个模式给考生提供了12种选择。
作为第三批改革试点区,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高三年级主任李金秀说,“3+3”模式下很多人不选物理,“3+1+2”规避了这一点,更为科学。从目前来看,新高考改革还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些选择权。“以我校为例,以前分文理,学校1000人中选文科的300人左右,而现在选择学地理科目的有400多人,选学政治的有400多人。”
2
选科赋分带来挑战
新高考改革也给学校、老师、家长、考生带来挑战。
新高考的选科必然导致中学教学的改革,首先是走班制。走班制对学校的师资、场地、管理都有更高的要求。多个试点省市的学校校长告诉半月谈记者,新高考带来的困难包括教室不足,师资有的过剩闲置,有的普遍短缺,教师编制跟不上、积极性不高,教学班、行政班交叉管理有难度等。
南方某中学校长说,尽管目前“3+1+2”已缩小了学生的选择范围,但仍不同程度面临教师、教室的困难。有的城区学校面积小,基本一个多余教室都很难提供;有的学校历史、政治教师数量有限,教师调配存在困难。虽然理论上有12种选科组合,但有的农村学校可能只能提供给学生三五种选择,条件稍好的城区学校能满足7到9种选科组合已经相当不错了。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改革的初衷是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考试科目,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或学校更多是从避开竞争、更易拿高分、将来好就业等功利角度出发来选科。
东北一所高中高三学生小张说:“看现在整个环境,报物理的同学最多,同学中学不好硬学的也有,就是觉得理科更好就业、可选报的专业更多。”该校高三学生小李说,他们班原来有不少同学想选地理,后来改成了生物,因为有说法是生物全省报的人更多,比较容易进前15%,拿A级。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北京2020年应届高考生小赵说,虽然新高考改革让高中生对学科有了更大的选择度,但老实说,高中生对自己的认识还是比较有限的,不少同学实际上并没有特别喜欢、特别热爱的学科,还是像以前那样依据老师、家长的想法以及大学的专业要求选科。有些学校担心学生自己做不好选择,或者师资不够丰富,还是按照传统的学科组合进行教学。
刚刚过去的北京新高考令部分家长、学生对等级赋分制公平性和科学性产生顾虑。一些北京家长认为,赋分分数(等级分)的高低受一起参加选考的考生人数影响,一旦个别科目发生考生弃考的情况,选考群体的原始得分分布有可能会呈极端负偏态,这时很多中上水平考生的等级分数就会比应有水平被低估很多。
赋分分数(等级分)的高低受出题的难易程度影响非常大。有家长举例说:假设北京有48000名高考生,其中8000名选考A科目,如果有次考试出题者觉得难易适中,有480人考满分,那么考99分的第481人按照现行的等级分赋分规则将被赋为A4等级91分,此时,99分和100分的差距被等级转换分给扩大了。如果A科目出题非常难,全北京市选考此科目的考生最高分为95分,并且只有一人,第二名为89分,那么,第一名和第二名也将同时被赋为A1等级100分,这就带来不同分数的高分学生大量同分,难以区分的怪现象。
一位北京今年的高考生表示,从最终的高考分数来看,2020届的分数明显比上一届高,且分数分布更密集,区分度很小,这与等级性考试的赋分方式有关,等级赋分只能展示头部学生的学科优势,并不能展示所有学生的真实水平,这就增大了中段学生的压力。
3
继续深化改革的路径在哪里?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中心首席专家刘坚认为,新高考增大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选择自由,包括选课的自由和考试的自由。“对中国的高中教育而言,高中生有选择一定比没有选择好。”刘坚说,高中阶段的项目制学习,能够让学生发挥兴趣爱好、特长潜能,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在他看来,降低共同必修内容的比例,增加高中阶段课程和高考的选择性,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发现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潜能,在选择中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行之路,关乎整个国家未来竞争力。刘坚表示,从某种意义上,激发青少年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实现人才强国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先行先试的省份都在为改革探路,积累可行经验。比如第三批“3+1+2”的试点方案就是在前两批试点基础上的调整和优化。
北京大学考试院的一项实证研究显示,自从江苏高考改革以来,“3+3”模式下物理遇冷,江苏籍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的数理水平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参加物理、化学等国际奥赛的顶尖学生中,已渐渐难觅江苏籍学生的身影。因此,第三批试点省市对学生选择权设制了一定限制,物理成为必选科目之一。
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钟秉林说,这种调整一方面尊重了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各个省份进行尝试。
对于“增加物理或历史为必考科目之一是否又回到文理分科的老路上”的质疑,一些专家认为,过去文理分科对于学生而言只有2种选择,现在“3+1+2”仍然给学生提供了12种选择,这就是进步。钟秉林说,学生在高中阶段过早地文理分科会造成知识体系的不完善,进到大学还要补课,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每一项改革举措都充满了争议,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关键是要做一个科学的研判,做一个正确的选择。
多位教育工作者认为,新高考实施之后,学生进校选科制、分层教学、分组学习、走班教学成为一种常态。我国教育差异性比较大,有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要尊重这个现实,多样化探索。目前出现的全走班、中走班和小走班3种不同的模式,可以根据学校具体的校情进行探索,不能一个模式一刀切。
专家表示,改革的方向是对的,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进一步论证和研究,比如考试的难度系数,考试的时间点,学生选科的指导怎么样更加科学,选考的赋分如何更加科学、具有可比性,在综合素质录取中如何进一步保证它的公平性,如何关注弱势群体等一系列的问题。总之,高考改革一定要坚持改革的初心,不要改了之后又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
来源:半月谈
化学生物赋分后权重降低,语数外才是关键
高中理科典型特征就是难度大分差大,不仅是数学学科,物化生三大理科也同样如此,理论上每一门学科单科学霸,都会具备很明显优势,但化学和生物作为赋分学科,按照排名赋分往往使得原始分差缩减,且成绩越好缩减越明显。
物理第一名可以建立相比第二名十分优势,对于所有人可以建立十加的优势,对于大多数人可以可以建立二十加的优势。但赋分后第一名和第二名没有优势,可能同分或者只领先一两分,不管领先多少分,但领先的名次却是固定的。
按照排名赋分,使得相近名次之间分差不大,水平相近的学生,可以出现一定分差,但却出不了较大的排名差。
大多数学生做不到各学科都优秀,高中比拼不是少犯错少扣分甚至不扣分,高中比的是多得分,大多数学生,各学科投入度均有提升空间,在各有优劣势学科情况下,化学和生物作为强项学生更加吃亏,物理少十分就是十分,化学和生物领先十分,可能就缩水为六七分,甚至三四分。
化学和生物学科具有双重提分难度,一是在赋分后分差缩水情况下,需要更高的原始分提升,才能获得对应的赋分提升,物理提升十分只需要提升十分,化学和生物赋分成绩提升十分,原始分可能需要提升十五分甚至二十分,二是作为赋分学科,化学和生物选科群体平均水平更高,其难度往往更高,原始分提分难度同样也更大。
用户评论
我觉得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确实有些学科的分数波动很大。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以前在高二的时候就觉得某些学科分数莫名其妙地低,感觉很纠结啊。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情况下,学霸们会不会因为赋分不公平而压力更大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所以说考试还是要靠自己实力吧,赋分本来就是一种主观判断。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哪个学科的比例分配最高呢?感觉物理化学那些都是考察能力的啊。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上高中的时候英语考了100分都可能被算成95分那种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现在这种赋分的系统,真的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吗?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应该多收集一些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意见,改进一下赋分体系吧。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学科,赋分不要一概而论。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教育部门能重视这个问题,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是不是应该在每个学科的考试标准上更明确一些?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评判方式可能会让学生们更加关注分数,而不是学习本身。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考试赋分不当会让很多优秀的学生被忽视,可惜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那些经常变分的学科的老师负担应该很大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是不是有些家长和学生在背后暗箱操作呢?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也许可以尝试一些新的评分方式,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素质。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赋分真的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这个问题太重要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